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台湾地区为什么这么重要?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几次军事战斗?

2023-04-10 18:28:42 1859

摘要:美国曾对台湾有个评价,说她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可见台湾在中国国防乃至全球战略上的地位。历史上,我们也称台湾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在中国历史上,台湾地区一共发生过大的、历史有记载的,一共有12次军事战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美国曾对台湾有个评价,说她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可见台湾在中国国防乃至全球战略上的地位。历史上,我们也称台湾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在中国历史上,台湾地区一共发生过大的、历史有记载的,一共有12次军事战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第13次战争吗?

孙权派人赴夷州

根据《三国志·吴志》,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带领一万士兵,去找夷洲(今台湾)和亶洲(今日本?),听说秦始皇曾经派方士徐福带领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上寻找蓬莱神山和仙药,留在了亶洲没有返回。世代相传已经有几万户人家了,那洲上的人,常常有人到东吴来买布,会稽东部各县的人出海航行,也有遇到大风飘到亶洲(今日本)的。那地方非常遥远,卫温等人没有能到达,俘获了几千名夷洲(今台湾)的人回来。

按笔者看来,孙权的初衷是去找神山和仙药。在清末民初的连横《台湾通史》也引用了《后汉书·东夷传》的说法,大致也是这个意思。这些文字就是目前全世界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录。

隋炀帝三遣流求

根据《隋书·流求国》记载:“……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䵶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将南方诸国任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据逆官军。稜击走之,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拒绝。”

意思是,隋炀帝曾经3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原本想招抚他们,但因为当时的流求的土著不从,就大破流求王的部队,攻破宫殿,掳掠了数千人返回。从此与流求的关系就断了。《隋书·陈稜传》也有记载。闽书亦曰:“福州之福卢山,当隋之时,曾掠琉球五千户置此,尚有其裔。”

南宋开始有驻军

根据南宋楼钥《汪大猷行状》记载:“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四月起知泉州,道郡。……郡实滨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掩至,尽刈所种。……初则每遇南风,遣戍为备,更迭劳扰,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军民分屯,军民皆以为便,不敢犯境。……”

意思大致是,汪大猷刚到泉州,有毗舍耶人登上澎湖列岛,劫掠泉州移民的粮食庄稼。接着汪大猷在澎湖列岛造屋200间,遣将屯兵。起初,宋军对澎湖列岛是春夏派兵、秋暮回归的定期戍守,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汪大猷把定期戍守改为常年戍守。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台湾地区设立常年军政机构的开始。

南宋,福建路

周必大的《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也可以证实“四月起知泉州,……有毗舍耶蛮,扬帆奄至,肌体漆黑,语言不通,种植皆为所获,调兵逐捕,则入水持其舟而已,俘民为乡导,劫掠近城赤屿洲。于是春夏遣戍,秋暮始归……”

元末初设巡检司

根据《元史·琉求》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不听命则遂伐之,朝廷从其请。……成宗元贞三年(公元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之,不必它调兵力,兴请就近试之。九月,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擒生口一百三十余人。”

元时期,台湾

根据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说:“至元间,立巡检司”。至此,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进行管辖,这次历史上中国第一次设立机构进行管辖统治。

朱明抗外三保台

根据《明史•沈有容传》,万历年间,明朝与倭寇和荷兰人在台湾地区爆发了三次战斗。

第一次: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倭寇侵占东番(台湾),四处侵扰福建商民与台湾先住民,沈有容将军率领21艘战舰出海,突遇狂风,仅存14艘。通过澎湖,前往东番,与倭寇遭遇,烧沉了倭寇6条船,斩首15个人,夺还了男男女女370余人。

这次作战中,沈有容邀请了陈第(古北口将军)一同前往,陈第将这次访谈和观察之见闻,写成了《东番记》,包含了地理疆域、组织社会经济生活、民俗等方面,是现存研究早年台湾最重要也是最为可靠的史料。

18世纪初,《大明一统天下图》福建(局部)

第二次: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韦麻郎率领三艘巨舰,以互市为名,向高寀行贿,企图向葡萄牙占领澳门一样永远占领澎湖列岛。沈有容严正交涉,指陈利害,迫使韦麻郎退兵。

《明史·外国·和兰》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有容负胆智,大声论说,酋(韦麻郎)心折,乃曰‘我从不问此言。’其下人露刃想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辨,酋乃悔悟,令之範还所赠金,止以哆嗦嗹、玻璃器及番刀、番酒馈宷,乞代奏通市。宷不感应,而抚、按严禁奸民下海,犯者必诛,由是接济路穷,番人无所得食,十月末扬帆去。”

今天,在澎湖天后宫仍有一方“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以纪念其保卫台澎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第三次:在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实行原来丰成秀吉的南线计划,命令村山等安侵占台湾。根据英国商馆馆长考克斯在其日记记载说:“长崎等安之子率兵船13艘前往占领高砂岛(Taccasange),彼等如此称呼此岛,我等称为福尔摩沙岛(Isla Fermosa)。”

1638年日本绘制的《宽永舆地图》

倭寇出发后,在海上遇到风暴,只有一只船到了台湾,不敢回日本,所以侵犯福建,被沈有容率军歼灭。至今在东莒岛(东沙岛)上还留有董应举当年纪念沈有容擒倭的石刻(大埔石刻),碑文为:“万历疆梧大荒落,地腊后挟日,宣州沈君有容,获生倭六十九名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闽人董应举题此。”这应该是明代抗倭历史上生擒真倭最多的一次。

荷兰侵台

根据《明史·外国·和兰》,在沈从容退荷兰人之后,荷兰人又两度侵占澎湖筑城要求通市,后来经历了著名的“澎湖海战”后(《明史·外国·和兰》上有记载),荷兰人退往台湾岛。根据《明史·外国·鸡笼山》,“至万历末,红毛番泊舟于此,因事耕凿,设阛阓,称台湾焉”。也就是“台湾”说法的由来。

到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时,荷兰人派出部分人侵入台湾岛(台南),并在岛上修筑了热兰遮堡(即台湾城,今安平),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又在热兰遮堡对面的赤嵌山上修筑了普罗文查堡(即赤嵌城,今台南)。后来,又打败了占领北部达16年之久的西班牙,于公元1642年,攻陷鸡笼,占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20镇(约2.6万人)分2个梯队,击败荷兰人,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3月,郑成功率领舰队驶抵澎湖,因大风影响,休整到四月初一日晚进军台湾。当时因为荷兰主力返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只有2000余人,分别驻扎在热兰遮堡、普罗文查堡。郑成功乘涨潮时由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先在禾寮港顺利登陆本岛,攻取兵力薄弱的普罗文查堡,再攻取热兰遮堡。

4月,荷兰总督揆一分两部反击,一部渡江增援普罗文查堡,一部攻击郑成功舰队,结果荷兰最大战舰“赫克托”号被击沉。四月初六,普罗文查堡投降。后,第二梯队援军到达,荷兰援军也在七月到达,郑成功采取“围困待其自降”的方针,最终在1661年底,接受荷兰投降,结束荷兰38年的殖民统治。

康熙收台始设府

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代传记丛刊》等记载,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病逝,其子郑经继位。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暴卒,内部斗争激烈,郑氏集团政局不稳、风雨飘摇。

在这期间,清廷共陆续与台湾郑氏集团进行了九次和谈,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康熙帝在平复了“三藩之乱”后,决定趁台湾郑氏集团内部斗争激烈、部分军民离心离德的大好时机,筹备出兵台湾。

据同治《泉州府志》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恢复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任命熟悉台海、作战勇猛的万正色(原来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为福建水师提都;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至十一月间,朝廷共接受台湾郑氏集团投诚的官员1237人、士兵11639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水师3万余人 ,战船300多艘,从福建东山岛铜山港誓师出发,出征澎湖。台湾郑氏集团的统治者郑克塽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卫澎湖。

郑军利用熟悉岛屿的优势,众炮齐轰,交战双方极其激烈。施琅趁着“南风大发、南流涌起”,利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大败郑军。刘国轩仅率残余的30余艘船仓皇逃回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

平定台湾后,对于如何处置台湾,大家议论纷纷。主要有这三种处置方法:

第一种观点:有的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有的大臣说“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就是认为台湾与大陆隔着台湾海峡,管理比较难,而且还要费很多钱,对于饱经战火的清廷来说太难了,不如迁徙当地百姓放弃台湾。

1820年 台湾府

第二种观点:卖给荷兰人。据载,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在清廷与荷兰人的协议中“攻取此岛(台湾)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毕竟当时的清廷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南明势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么。

第三种观点:进行管理。据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康熙听后,与相关大臣多次商议之后,决定采纳施琅的意见。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晚清五次退英军

鸦片战争时期,在台湾地区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役5次,均被时任台湾兵备道(台湾地区军事长官)姚莹击退。

姚莹(公元1785-1853),字石甫,安徽省桐城人。《清史稿·姚莹传》“(道光)二十一年秋,英兵两犯鸡笼海口,明年正月,又犯大安港。莹设方略,与达洪阿督兵连卻之,大有斩获,收前所失宁波、厦门炮械甚多。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9月30日,英军双桅炮舰“纳尔不达号”向基隆(鸡笼)轰击,参将邱镇功指挥发射八千斤巨炮还击,英舰被击伤,在逃跑中触礁沉没,英军阵亡32人,被俘133人,武器、地图被基隆守军缴获。同年,10月19日,英军一艘三桅兵船攻击三沙湾,登陆后被守军击退。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3月11日,英军“纳尔布达”号“阿恩号(音译也称安因)”等三艘舰艇,进犯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姚莹采取“计诱搁浅,设伏歼擒”的战术,其中“阿恩号”被当地守军(伪装成渔民)引诱至多礁石处搁浅,打死伤英军数十人,俘虏49人,缴获11门大炮等战利品。

另外还有两次战斗:1840年7月,英国一艘双桅船入侵台湾鹿耳门外海面,被姚莹派兵击退;1841年7月,英军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打得落荒而逃。这五次胜仗,共击毙英军130多名,俘虏200余名,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都是因为姚莹作了充分准备,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索陈友兵先生的《文武兼备、“皆堪大用”的一代奇才——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十一》,对姚莹的保台抗英有详细记录。

日本两度侵台湾

根据《清史稿》和清人罗惇曧的《中日兵事本末》《割台湾记》,日本和清政府在台湾主要发生过两次大的战斗:

第一次:牡丹社事件

背景:琉球王国自朱明王朝开始,就是中国的藩属国,琉球也认可中国为宗主国,由于琉球朝贡明朝是所有藩属国中最多,然后把“中国丝绸”换取“日本白银”,引起日本的觊觎。1609年,萨摩派入侵琉球,攻入王都,从此琉球处于“中日(萨摩派)”属国,一方面统治阶级受到萨摩派的掌控,另一方面又每年向中国朝贡。1867年,明治维新的过程中,为了转嫁国内焦点和矛盾,便有了“征韩论”和“出兵台湾”的想法。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10月,琉球宫古岛向那霸上缴年贡的船回航时,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被台湾原住民杀害的事件。此类事件时不时发生,按惯例都是由中国政府抚恤、送还本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日本政府外务省向中国总理衙门提及,简单回复“生番(台湾原住民)既我之化外,伐与不伐,惟贵国自裁之。”日本以此为借口,对台湾出兵。

过程: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5月8日,明治政府因外交压力决定暂停此次行动,西乡从道(日本台湾蕃地事务局都督)独断率领3600名士兵出兵台湾,在社寮(今台湾省屏东县)登陆,这也是日后日本军国主义军官在战场上不听上级、独断专行的滥觞。

到5月21日,日本与原住民有零星交战,互有伤亡。5月22日,日军抵达石门村,遭遇原住民强烈抵抗、发生激战,台湾原住民牡丹社头目阿碌父子战死。 6月1日,日军分三路攻打牡丹社、高士佛社和女仍(尔乃)社,7月1日台湾原住民三社投降。

讲述台湾原住民抗日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清政府也于5月下旬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湾事宜,由淮军唐定奎率领装备精良的主力十三营6500人赴台,中日实力悬殊,加上日军水土不服,开始谈判。

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10万两是“抚恤”,40万两是“购买道路房屋”,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以为不是”(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日兵归国,行凯旋礼;进从道爵。盖自是益轻中国矣。”清政府认识到台湾重要性,于1885年建设台湾省。

第二次:乙未战争(马关条约后抗日)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所属岛屿。台湾民众拒绝接受,开始抵抗。

根据《瀛海偕亡记》,日军先行攻占澎湖,“方澎湖急时,炮声隆隆震台湾,自辰及午息”。“ 迨戊午(四月十七日),而唐抚军(唐景崧)有伯理玺天德事,称台湾大总统,建号民主国,立蓝地黄虎旗,有誓死不去意……帮办大臣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

6月2日,“日兵船谂知鸡笼炮台固,不易攻,亦旋驶东北至澳底(港口)而登。”之后大部队在台湾岛北部基隆登陆,向台北进军,然后再向台湾南部推进,与此同时,澎湖列岛的日军部队再转而向台南地区,进行合围。

台湾人民孤军抗战,持续到1896年3月才得以结束,进行了台北作战、台中作战、台南作战等大小战役。据井出季和太的《台湾治绩志》记载:日本政府投入超过其总数三分之一的陆军师团, 联合舰队的半数舰只, 另征发军夫26000人、 军马9400匹, 10841名官兵战死和病死,才将台湾的主要城市全部占领。

法国两次北攻台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12月,法国为占有越南北部,打开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并进而深入中国西南腹地,发动了中法战争,并在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开辟战场,入侵台湾的战争主要有两次。

法军绘制,基隆港地图

第一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8月5日,法国舰队在远东舰队副司令利比士的指挥下,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炮,强行登陆,对港内军事设施进行了破坏,并于6日向基隆市街进军。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率部英勇反击,法军伤亡100余人,逃回舰上。

第二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9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法军再次进攻台湾,进攻并占领基隆。同时,法军在副司令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进攻沪尾(淡水)。

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在权衡利弊之下,决定率部退守沪尾(淡水)。10月1日,法军进犯淡水,被守军击退。10月8日,又再次炮轰炮台,强行登陆,被刘铭传率军截杀,逃回舰上。

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至此,法军无力进攻,只能封锁。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置台湾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

国共内战夺金门

自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在台湾地区真正发生过军事斗争(有正面战斗并有伤亡)的一共有2次。

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厦门后,发动了攻打金门岛的战役,并在25日凌晨夺取了金门岛上古宁头阵地。但因为后续兵力跟不上,国民党军队增援快速,26日晚,登陆的万余解放军战死或被俘。

1950年,解放军组建海军、空军部队,在福建前线集结15万人的部队,6月,毛泽东主席指定由粟裕负责组织台湾战役。7月,解放军对台湾进行侦察,决定8月开展攻台作战。因朝鲜战争和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

第二次:1954年9月3日开始,解放军对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炮击,持续到9月22日,共发动作战18次,击沉国民党舰艇3艘,击伤4艘,摧毁炮兵阵地11处、仓库6座。此后,又开展了多次炮击金门的行动,尤其以1958年8月23日的炮战震惊世界,就是有名的“金门炮战”(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

在炮战的44天内,解放军向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射击炮弹近50万发。国民党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后期,解放军重点封锁海运线,以舰艇和岸轰围困金门。国民党驻军也进行了反击。炮战期间,国共空军也进行了交战,并击落解放军空军歼5战斗机一架。

10月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对金门停止炮击7天。10月20日和25日,双方又进行了炮击作战。1959年的1月15日之后,双方形成默契,每逢单日,双方都进行小规模射击或发射宣传弹,大规模的炮战没有发生。

1960年,解放军又发动较小规模的六一七炮战、六一九炮战,之后采取“单打双不打”方式陆续鸣炮,直至1979年中美建交为止。金门炮战不求杀伤和占领,而是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的战争。

文:紫溪云渡

地史馆原创,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